包容性是整个社会的缺失
一些学者谈到了对民企的“包容性”。
这个包容性说的不是违规了放你一马,说的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实现“包容性增长”.不要在“第一次分配”中就把企业的收益搜刮光了。
这是一种非常扭曲的表述。其实,无非是想说明企业的负担太重,要发展,就要有积累。
为什么要一定要拿“第一次分配”说事?
因为不这样说就等于在批评体制成本过高了,企业收益的大头实际上是上缴了,税收过高,积累少了,企业又怎么发展?这一切,跟老百姓的收入分配没什么直接关系,第一分配的概念又从何谈起?
地方财政开支主要用于行政支出和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目的是让卖出的土地增值;并没有用于高福利。
在经济学的讨论中,如果什么事都要贴上这样与那样的政治标签才敢发声,充满了求生欲,那还要经济学家干什么?
包容性是整个社会的缺失。昨天有人批评地方官员不作为,在防疫中不敢担责任,工资一分不少拿,却不顾及民生与企业的艰难。这是多么铿锵的正能量呀,但是,为什么不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地方官员不敢担责任?经济学中的问题也一样,提出一个包容性的问题都不敢直面经济现实,那只能说明,是整个社会缺少了包容性。
包容性发展的问题不在包容
什么叫包容?
包容是对坏孩子的容忍,显然,民企不是坏孩子,它支撑了中国社会的56789.这么大的贡献,还顶着资本家词语下千奇百怪的批判,成了一个坏孩子,这得多荒唐呀?以至于有人说:民企就是一个大笑话。
民企需要的不是去祈祷包容,它已经没有什么可批判的了,而是要回归市场经济理念,尊重收入与积累的经济学规律。
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调配生产资源。从原理上说,是承认人的自私本性,相信在市场的竞争中,个人的自私最终成就了社会。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力量,你不信它,就会层层干预,市场经济就成了废柴。
对企业采取高税率,与其说是包容性不够,还不如说是根本不相信市场经济的力量。企业赚钱了,你眼红了,去计算还能收刮它几点税率,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理。而资本的本性逐利的,没有利润的吸引,这个体系就结束了。还有什么能比利润更能让民企有信心呢?相信市场的力量,就大刀阔斧地为企业减负,不相信市场经济的力量,不尊重市场的无形之手,抽干了企业的收益,企业赚不到钱,生存都成了问题,那还谈什么发展,还谈什么共同富裕?
第一次分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
第一次分配的市场逻辑是什么?
是资本在宽松的环境下获得足够的积累,从而通过再生产的扩张让经济具有可持续性,企业的积累与个人的收入是通过市场化行为来平衡的。
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积累,经济必然失速。
经济失速是全民的灾难,因为老百姓的收入在第一次分配中,只能通过场化行为去实现;资本趴下了,民生也就趴下了。当资本增加时,对劳动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充分满足了就业率,逐步提高员工的收入,这就是改开四十年走过的路。相反,资本萎缩了,对劳动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就会出现青年失业率创出19%的新高,员工的收入也难以提高。这么简单的事实,人们却如同鸵鸟,一边抱怨着工薪,一边痛骂着小老板们。
相信市场经济的逻辑,就为企业减负,企业的发展是民生的根本。永远不要相信这样的神话:企业贡献于社会的,就是贡献于每一个人的。
相信市场经济的力量,让民企再一次展开腾飞的翅膀
还是回到包容性的问题。
“包容性发展”不应该是政策的怜悯,人性不能颠倒,别人怎么看不知道,我相信中国经济的未来取决对市场经济的敬畏。
不管是公有经济还是私有经济,最终的动力是市场竞争,所以,包容性是对市场经济的肯定,是对有形之手的约束,我们天天谈民企的信心,我们天天骂资本的贪婪,这就对了,正因为资本要逐利,才能通过市场化的竞争实现社会的富裕,在这个发展的前提下,共同富裕才有了现实性。
还有什么能比赚钱更能恢复小老板们的信心呢?
尊重市场经济,相信市场经济的力量,为企业减负,民企一定能再一次展开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