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拷问:医药股票现在还能买吗?

近两年风光无限的医药股最近遭遇调整,这让很多投资者不免心生疑问:医药股行情结束了吗?未来能否布局?

先不说答案,做一个简单的类比:还记得这几年的白酒股吗?前几天笔者听一位投资人士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投资案例:他是在15年白酒行业谷底时就逐步在左侧布局了这个行业,但是仅仅持有了一两年就因为“估值太高”等原因卖出了,华丽丽的错过了白酒行业近三年的主升浪!

虽然医药和白酒行业的大逻辑不完全相同,但是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如果只是用单纯的涨幅或者PE去衡量行业性的机会,而忽视了行业背后发生的变革,显然不是非常科学的做法。尤其对于一个细分行业众多,无法用单一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的行业来说,这种“一刀切”的片面看法,更容易错过很多细分市场机会。

事实上,医药行业包含了7个细分子行业,从偏周期属性的原料药、到偏科技属性的创新药,再到类消费特征的医疗服务、医疗保健等等,背后的行业驱动力纷繁复杂,很难简单套用同一个逻辑。

灵魂拷问:医药股票现在还能买吗?

对行业前景有一个长期客观的认知与了解,秉持一种长期主义的理念做投资,逢低介入看好的个股或者优秀的基金,无疑是更为理性的做法。

制度红利:医药迈入长牛起点

巴菲特曾经把自己投资上的成功简单总结为:在拥有厚厚的雪坡道上滚雪球。在专业投资人士眼中,医药行业就是典型的拥有“长坡厚雪”的黄金赛道。

近期,笔者走访了申万菱信医药先锋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孙琳、杨扬,让笔者对这个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孙琳执掌的申万菱信盛利精选过去几年业绩非常优秀。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9日,盛利精选自孙琳2016年12月28日接手以来,复权后累计净值高达138.27%(同期业绩比较基准32.14%),同期年化收益率超过25%。从其公开资料可以看出,医药在其中贡献了非常大的比重。

杨扬,在医药研究行业耕耘了十年之久,武大药物经济学科班出身的他,拥有博士学位,曾任中信建投证券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及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资深审计师,拥有10年生物医药行业研究及三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经验,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及企业财务运营、内控有深刻理解。

“从长周期的逻辑看,医药行业正在步入真正的黄金十年,目前只是刚刚开始,未来的结构性机会将层出不穷。”针对行业长期机会的问题,杨扬用一个数据就打消了笔者的顾虑:目前中国上万亿的药品市场中,接近8000亿都是仿制药,而国家从政策层面大力推动的创新药只有2000亿。未来三四年,这两个数据要颠倒一下——也就是说,仿制药要压缩到2000亿,创新药规模会蹿升至8000亿,行业增量将为创新药带来巨大的机会。

而这种政策端推动带来的腾笼换鸟的机会还不仅存在于创新药。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来说,也同样存在同样的机会。

杨扬表示,医疗器械主要是指临床端器械,这部分产品的毛利很高,市场空间以及需求消费升级的空间要比药品大得多,随着国家倡导“内循环经济”,未来会有非常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在他看来,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中的骨科、血管介入配套材料、新脏电生理等都存在非常多的机会。随着技术进步以及产品升级,这些领域的投资机会会层出不穷。

“从去年开始往后看五年,医药行业都处于制度红利释放期,这段时间很多企业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机会。医药的细分赛道非常多,每个细分赛道都有通过独特竞争方式,获得竞争取胜的机会的公司。”孙琳补充道。

需求井喷:中国迎来老龄化人口爆发期

除了政策层面的推动,需求层面看,医药行业也正在迎来需求井喷期。

据杨扬介绍,中国人口是在三年自然灾害也就是1953年之后,迎来了一次人口爆发期,这个时期大概延续了十年,国内总人口增长了50%。到2023年,这一代人陆续进入70岁,也就是说从2020年-2023年起,将是中国老龄化需求的高峰期。

“一个人80%的医疗费用都是在临终的前两年用掉的。可以判断,未来几年中国医药医疗市场的需求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杨扬称。

政策推动叠加需求井喷,可以断言,医药行业各类市场机会将不断涌现。

“如果说从18年医药政策改革开始的5年时政策红利,那么从2023年开始之后的5-10年,医药还会有需求释放的机会。”孙琳表示,医药大的行情还只是预演,还没有到正式全面爆发的时候。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在大的疾病图谱出现变更之后,医药机会非常多。

据介绍,我国系统医保体系启动偏晚,人均医疗开支较发达国家存在巨大提升空间。2020年我国全年专项债投资范围新增了应急医疗救治设施、公共卫生建设。进入到5月份财政及专项债等投放加速。今年年内完成的1.5万亿抗疫特别国债的募集与发放将有效的补充公共医疗服务的需求,“新冠”疫情将加大政策及社会公众对检测、免疫、防疫等医疗前期领域的重视,相关开支有望加速提升。

优秀的商业模式:医药盛产“牛股”的终极逻辑

有人说,投资一个企业短期看业绩,中期看竞争格局,长期则是要看商业模式。从商业模式来看,医药行业也具备产生牛股的基因。

美国哈佛大学曾经有一篇著名论文,探讨的问题是为何很多医药、医疗产品在不断降价,但是医疗费用却一直居高不下。该文章给出的结论是:因为医药行业是技术推动的行业,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供给创造需求。由于企业可以不断通过推陈出新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医药行业保持长期定价权以及高毛利。

从这个角度看,医药行业中的医疗器械、创新药等具备科技股的性质,然而与科技行业技术容易出现颠覆性的变化不同,具备研发、品牌护城河的医药企业能够更好的发挥先发优势,在“强者恒强”的效应下,更容易产生类似罗氏、辉瑞、诺华等百年巨头。

孙琳表示,技术创新是推动医药行业发展的最大动力,新药品、新器械、新疗法、新免疫手段是医药行业需求增长的推动力。通过与美股中科技、消费、能源、金融等大类行业指数的对比,医药生物行业在较长时间周期内,跑赢指数的概率仅次于科技。

“但与科技不同的是,当行业龙头形成后,市值增长及竞争格局相当稳定,并未出现向科技那样,龙头公司之间依旧在变换位置,进而医药生物行业可获得充足的绝对收益。”

天时地利:中国医药龙头仍在路上

据统计,过去20年中,A股医药行业累计上涨663%,诞生了30多支10倍股,居20多个行业前列。其市值扩张态势仅次于信息技术行业。但与美国医药行业巨头动辄万亿的市值相比,中国最大的创新药龙头企业仍不足5000亿市值,而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随着这些人口快速进入老龄化,未来的空间以及投资机会不言而喻。

“与美国、日本相关表现不同的是,中国医药行业由于早期发展并不依赖于产品研发创新,仅仅是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一部分,并不具备自主决定性。因此在过去的20年中,医药龙头不断切换,且龙头体现不出创新属性。”杨扬表示,龙头市值持续扩张,且占行业的比例长期处于下降趋势,意味着行业处于明显增量发展态势。结合美、日情况,创新将决定未来行业龙头的出现。

孙琳强调,伴随着中国化学原材料、研发外包等医药健康行业重要基础产业在全球的产业竞争中逐步占据龙头竞争优势,无论从规模、盈利等多角度看,基础产业已为中间产业形成了庞大坚实的产业发展支撑,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医药企业将从中长期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预期在不远的将来,细分领域的全球龙头将会出现中国企业的身影。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过往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未来业绩表现的保证。上述数据仅是对市场表现的统计以及相关市场观点,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对未来市场表现和相关板块基金产品未来投资收益的保证。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购买基金前请详细阅读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

(0)

相关推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caog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