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初被老师支配的恐惧吗?面对学生犯错误,恐怕连圣人都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是的,孔子也不例外,还因此骂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朽木不可雕也。
这个倒霉的学生就是宰予。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据史书记载,孔子门徒有3000人,其中贤明有声望者72人,最拔尖出众者只有10人,号称“孔门十哲”。
按照孔子的说法,“十哲”各有专长,而宰予凭借着口齿伶俐和擅长辩论,跻身于此。他是一个“不唯书,不唯上”的奇才,看待问题很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辩论,但也因此屡屡触怒老师。
比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宰予于是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假如有人欺骗仁者,称井里面有仁者,那么他该不该跳下去救人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没有正面回答。
他说,君子会想方设法救助落难的人,但不会陷自己于危险境地。然后批评宰予的问题不道德,表示君子可以被欺骗,不可以被愚弄。久而久之,这个著名的捣蛋鬼终于惹怒了老师。
有一天,孔子正准备讲课,突然发现宰予正在课堂上打瞌睡,当场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意思就是,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此后数千年,这句话就成为了众多师长用来责备年轻人没出息的惯用语了。不过,虽然孔子对这个“逆徒”不满,但也无法不承认他思维方面的拔尖,后世人更是将其列为“孔门十哲”中的“言语”科之首。
按照《史记》记载,宰予的结局很惨,在担任齐国的临淄大夫时,因与权臣田常争权被杀,孔子听说后倍感羞耻。
但是对于这个说法,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提出了质疑。他表示,因争权被杀的人是齐国大夫阚止,而非宰予。因为阚止、宰予的字相同,以至于后世混淆罢了。
当然,不管宰予的结局如何,他在后世依旧得到莫大的尊崇。不仅获得配享孔庙的待遇,还在唐宋两朝被追封为齐侯、临淄公、齐公,在明朝获得“先贤”称号,可谓名流千古、死后哀荣。